不随意运动的症状是什么?不随意运动怎么治疗?

不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movement)是患者意识清醒时(有时也可发生在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时) 出现不能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 表现形式多样 一般在情绪激动时加重 睡眠时停止;其病变大多发生在锥体外系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脑干 小脑 脊髓 周围神经甚至肌肉病变时也可引起。

目录

1.不随意运动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不随意运动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不随意运动有哪些典型症状
4.不随意运动应该如何预防
5.不随意运动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不随意运动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不随意运动的常规方法

1.不随意运动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近年对神经系统递质(化学传递物质)的研究有很大进展 认为该物质贮存于神经轴突末梢的突触囊泡中 其中包括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 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等 如多巴胺以抑制为主 乙酰胆碱则以易化为主。

  锥体外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取决于递质的平衡 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则更为重要 如纹状体的多巴胺下降与乙酰胆碱失去平衡则出现震颤麻痹 5-羟色胺与组胺也与震颤的产生有关。又如多巴胺的易化作用增强 则会出现不自主的舞蹈动作 目前对这一方面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锥体外系病变导致的姿势 运动异常 出现不随意运动的类型主要包括:

  1 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

  2 帕金森病时伸肌与屈肌张力均增高 可导致肌强直(rigidity)。

  3 小舞蹈病 Huntington舞蹈病及应用神经安定剂等 常可导致舞蹈症(chorea);偏侧舞蹈症(hemichorea)局限于身体一侧 常见于脑卒中 脑肿瘤等。

  4 Huntington舞蹈病 Wilson病 肝性脑病 Hallervorden-Spatz病 酚噻嗪类及氟哌啶醇慢性中毒等可导致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偏侧手足徐动症多见于脑卒中。

  5 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为丘脑底核及与其联系的苍白球外侧部急性病变所致。

  6 锥体外系病变(如肝豆状核变性)多可出现肌张力障碍(myodystonia)。

  7 抽动-秽语综合征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癫痫类型。

2.不随意运动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不随意运动一般不会有并发症 不随意运动是患者意识清醒时(有时也可发生在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时) 出现不能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 表现形式多样 一般在情绪激动时加重 睡眠时停止;其病变大多发生在锥体外系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脑干 小脑 脊髓 周围神经甚至肌肉病变时也可引起。

3.不随意运动有哪些典型症状

  不随意运动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 震颤是身体某一部分循一定方向的节律性来往摆动 且幅度大小不一的不随意运动 于手部最常见 其次为眼睑 头部和舌 震颤又可分为生理性 功能性和病理性3种。

  (1)生理性震颤:震颤幅度较小 肉眼不易看到 运动时则较明显 常见于手部 频率为8~13次/s。

  (2)功能性震颤:此型震颤可能是生理性震颤的加强 这是一种细小 快速而无规律的震动 振幅大小不等 震颤常不规则与多变 多见于手指 无肌张力的改变 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 焦虑 疲劳所引起的手部震颤也属此类 这是由于肾上腺素作用于肌梭 提高其敏感性以及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结果。

  (3)病理性震颤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静止性震颤:震颤见于静止时 起动后震颤减轻或消失 常见者为震颤麻痹 这是因为相互拮抗的两组肌群交替收缩所致 其频率为4~6次/s 震颤先从手部开始 呈“搓丸样动作” 以后可扩展至下颌 口唇 舌及头部 常见于震颤麻痹及震颤麻痹综合征 除震颤外 常伴有强劲性肌张力增高 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 震颤麻痹的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 苍白球 中脑被盖近结合臂交叉部 震颤麻痹综合征的很多 可由脑动脉硬化 颅脑损伤 一氧化碳 氰化物 利舍平 吩噻嗪类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等中毒所引起 也有不明者。

  震颤麻痹的静止性震颤须与老年性震颤相区别 老年性震颤也是一种静止性震颤 以头部 下颌 口唇为多见 呈点头状或头左 右侧向震颤 一般无肌张力增高 但常合并痴呆。

  ②意向性震颤:实际上是动作性震颤 当肢体动作接近目的物时 震颤频率增加 与静止性震颤相比则为无节律性与振幅较大 嘱病人作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则易于发觉 静止时震颤消失 常见于小脑齿状核或与齿状核有关通路的病变 为多发性硬化 弥漫性轴周性脑炎 麻疹或水痘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③体位性震颤:当肢体维持一定体位时才出现的震颤称为体位性震颤 最常见于上肢平伸时 震颤常在主动运动时抑制 情绪紧张时加强 完全休息与睡眠时消失 体位性震颤可为生理性与功能性 而小脑弥漫性病变时也可出现 头部 躯干及四肢均可出现粗幅震颤 致病人不能坐立 但卧床静止时震颤消失 遗传性震颤多属此类。

  ④扑翼样震颤:表现为肢体上 下颤动 如鸟翼扑打状 当肢体活动趋向一定体位时震颤加强 故也有体位性震颤的成分 主要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及全身代谢性疾病 如肝性脑病 肺性脑病 尿毒症 以及一些中毒 急性感染等。

  2 舞蹈动作是一种无目的 无节律 不对称 不协调而快速的 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 表现为撅嘴 眨眼举眉 伸舌等 四肢则表现为无定向的大幅度运动 如上肢快速伸屈和上举等 下肢快速变幻的屈曲 外展 内收 脚趾不时伸屈等 与病人持续握手时 可以感到时松时紧 舞蹈动作常由于纹状体病变 尤其累及尾状核时引起 舞蹈动作在临床上常见于舞蹈病。

  (1)小舞蹈病:本病与风湿病有密切关系 故又称为风湿性舞蹈病或Sydenham舞蹈病 本病罹患多为5~15岁儿童 须与习惯性痉挛相区别 后者的不自主动作是刻板式 重复 局限于同一肌群的收缩 无风湿病的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所见。

  (2)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患者除舞蹈动作外 常合并痴呆 起病多在中年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其病变部位在尾状核及壳核 小神经细胞减少 胶质细胞增生 大脑皮质萎缩 本病多认为是由于纹状体缺少合成GABA的酶 或缺少含有这种酶的神经元和缺少胆碱之故。

  (3)老年性舞蹈病:本病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 起病迅速 有时伴有局部瘫痪 痴呆与精神异常 大脑有广泛散在性小软化灶 本病无家族史 故可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鉴别。

  (4)半侧舞蹈病:本病表现为局限于一侧上 下肢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 往往是基底核血管性损害的结果 患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

  (5)妊娠性舞蹈病:本病患者常为年轻初产妇 多在妊娠前半期发病。

  (6)先天性舞蹈病:本病见于出生6个月后的婴儿 常合并肌张力减弱及发育迟钝等。

  (7)舞蹈动作还可见于其他颅内病变和全身病变 如脑炎 脑肿瘤和脑退行性病变等。

  3 手足徐动症又称指划运动 其特点为肌张力障碍与手足发生缓慢和不规则的扭转动作 主要由于壳核及苍白球损害所致 临床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1)先天性手足徐动症: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发病 常有智力降低 肌张力时高时低 双侧性手足徐动 半数可伴有双下肢痉挛性轻瘫 当咽喉肌受累时 可出现言语及吞咽困难 其病理改变为纹状体大理石样变 是由于脑缺氧所致。

  (2)症状性手足徐动症:可见于脑炎 肝豆状核变性及胆红素脑病等。

  4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不全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豆状核性肌张力障碍 表现为肢体或躯干顺纵轴畸形扭转的不随意动作 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 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扭转为特征 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 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1)原发性扭转痉挛原因不明 部分为遗传性;症状性扭转痉挛可见于脑炎 一氧化碳或吩噻类药物中毒 肝豆状核变性 胆红素脑病等。

  (2)痉挛性斜颈是由于颈肌阵发性不自主收缩 引起头向一侧扭转 致颈呈痉挛性倾斜 为扭转痉挛的一种症状 可能是影响与迷路功能有关的高级中枢所引起;此外 局部病灶刺激也可导致痉挛性斜颈。

  5 投掷动作(颤搐)为一种肢体的不随意运动 表现为抛掷样舞蹈动作 以近端肌肉明显 可分单肢投掷运动 偏侧投掷运动及双侧投掷运动 病损在丘脑底核(Luys体)及与其有直接联系的结构 多由血管性损害所致 也可见于脑炎或脑瘤。

  6 痉挛指肌肉或肌群的不随意收缩 从大脑皮质运动区至肌纤维这一运动通路中任何一部分兴奋 都可引起痉挛 痉挛的类型有:

  (1)阵挛性痉挛:为断续的肌收缩 呈反复快速发作并有一定节律性的肌痉挛 如面肌抽搐 眼睑痉挛 膈肌痉挛以及癫痫发作时的肢体痉挛等。

  (2)强直性痉挛:为持续的肌肉收缩 常导致持久的体位改变或运动限制 见于破伤风 手足搐搦症 士的宁中毒 狂犬病以及职业性(或功能性)肌痉挛等。

  (3)痛性痉挛:是一种伴有疼痛的强直性肌痉挛 疼痛随痉挛缓解而缓解 其发病原理可能是过度活动的肌肉需要能量增加 使相对缺血及代谢产物蓄积所致 可见于疲劳与电解质紊乱时 三叉神经痛时的肌痉挛也属此类型。

  7 肌阵挛肌肉呈快速 短促 闪电样不规则不随意收缩 与橄榄核 齿状核 结合臂 纹状体及中央被盖束等损害有关 从其有无节律又可分为:

  (1)节律性肌阵挛:软腭 咽喉或膈肌的节律性收缩 有时睡眠过程中仍出现 见于头部外伤 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2)非节律性肌阵挛:肢体及躯干肌肉的非节律性肌阵挛动作 可见于多发性肌阵挛 肌阵挛性癫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性病变等。

  8 肌束颤动与肌纤维颤动

  (1)肌束颤动:是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时所引起的肌纤维束不自主收缩 因而是细小 快速或蠕动样的颤动 它不足以引起肢体关节运动 但患者该处有跳动感 在疲劳 叩击或冷刺激后症状更明显 常发生于手肌 舌肌 为脊髓前角细胞及脑神经核进行性病变的特征性体征。

  (2)肌纤维颤动:是指单个失神经损害的肌纤维电活动 仅在肌电图检查时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 无肌萎缩的肌束颤动并不一定为疾病的表现 正常人也可于疲劳或紧张后出现 但出现时间较短 称为良性肌束颤动。

  9 肌纤维颤搐亦称多发纤维性肌阵挛 是指一条肌肉中少数肌束的非节段性不自主收缩 在安静时于皮下可见较缓慢 不规则的反复波纹样肌收缩现象 可引起关节运动 它的运动及范围较肌束颤动粗大 持久和广泛 可不伴肌萎缩 见于前角细胞 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10 抽搐是一组肌肉或一条肌肉的重复 刻板收缩 其振幅较大 可由一处向他处蔓延 频率不等 无节律性 表现为眨眼 耸肩 转颈等刻板动作 故认为是习惯性痉挛 大多数是精神性的 儿童罹患较多 可受意志暂时控制。

  此种抽搐不同于痉挛的是同一患者身上可以发生多处奇特的抽搐 而不限于一条或一群肌肉。

4.不随意运动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尚不明确 可能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 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直接预防本病。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可以减少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已经患有本病者应积极治疗 可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5.不随意运动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

  1 脑脊液检查 血常规 血电解质 血糖 尿素氮。

  2 疑为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 应测定肝功能 24h尿铜 血清铜 血清铜蓝蛋白 血清铜氧化酶活性等 以协助诊断。

  3 疑有颅内病变可作CT及MRI等检查;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行CT检查可发现基底核已有低密度阴影 后期可见广泛脑萎缩 侧脑室扩大 脑沟增宽;遗传性舞蹈病患者亦有脑萎缩。

  4 颅底部摄片 胸透 心电图 超声波。

  5 对震颤及肌阵挛者可作肌电图检查。

6.不随意运动病人的饮食宜忌

  1 鱼类:鱼肉脂肪中含有ω-3脂肪酸 有助于健脑。吃鱼还有助于加强神经细胞的活动 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2 全麦制品和糙米:糙米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 对于提高脑瘫患儿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3 鸡蛋:鸡蛋中所含的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最优良的蛋白质之一 而蛋黄除富含卵磷脂外 还含有丰富的钙 铁以及维生素A D B等 对脑瘫患儿的大脑发育有益。

  4 核桃和芝麻核:核桃和芝麻核可为大脑提供充足的亚油酸 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可排除血管中的杂质 提高脑瘫患儿的大脑功能。

  5 菠萝 柠檬 香蕉菠萝:富含维生素C和重要的微量元素锰 对提高人的记忆力有帮助;柠檬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香蕉可向大脑提供重要的物质酪氨酸 可使人精力充沛 注意力集中 并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

7.西医治疗不随意运动的常规方法

  一 原则

  1 保持对称性姿势 一切动作从中线位开始。

  2 控制肌张力的障碍 促通随意收缩。

  3 提高头及四肢运动的稳定性 减轻不自主运动。

  4 治疗计划应于患儿的实际水平相一致。

  5 应有确切能达到的治疗目标。

  6 治疗与游戏结合 提高患儿自主性 使其能自主的控制动作和姿势。使肌张力趋于正常化

  7 治疗中给患儿更多正常动作体验。

  二 方法

  1 头部抗重力伸展训练。

  头部的控制能力是所有运动的开始 头部抬起并维持在身体中立位上 建立起平衡 并进一步控制了躯干和腰部的伸展。

  2 翻身促通训练

  (1)腿部控制式翻身。

  (2)手臂控制式翻身。

  3 坐位保持训练

  将患儿两脚并拢弯曲 并用手抓住其肩膀 向前内方旋转 让他用双手撑在两旁支持自己。

  4 爬行训练

  是立位的基础 尤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 通过爬行可以提高患儿四肢的控制能力及协调性。爬行训练可分为四个阶段:

  (1)手膝位保持训练。

  (2)中心转移模拟爬行训练:左右手交替抬起 协调后再进行双下肢交替爬行。

  (3)辅助爬行:双手控制患儿踝关节 并用口令‘左右’引导下向前推进。

  (4)独自爬行:由不协调动作向协调爬行发展。

  5 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1)双上肢肩 腕控制训练。

  (2)双手中线位对称姿势促通训练。

  (3)双手正确姿势下粗大抓握能力训练。

  (4)双手精细动作训练。

  6 非对称性颈反射抑制

  a 治疗垫上的“球型姿势”的保持训练。

  b 矫正椅的抑制训练。

  c 对称姿势的促通训练。

  7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1)进食动作训练原则:

  a 稳定:保持头和躯干的稳定 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 不紧张。

  b 对称和垂直:保持全身对称性及躯干与地面的垂直且头在正中线位。

  c 颈部挺直 下颌内收:最大程度保护气管 防止食物误吸。

  d 舒服放松的进食姿势。

  (2)更衣动作训练:脑瘫患儿进行更衣动作训练前 应先提高患儿的坐位 立位的平衡能力及手的抓握能力。对于语言理解及认知障碍的患儿 必须配合语言及认知训练 或对衣服进行相应的改造。

  (3)饮水动作训练:很多脑瘫患儿 因为嘴部控制困难 吞咽困难 在饮水过程中常常被呛住 或者水从嘴边流出 因此在患儿刚刚开始练习饮水时 应先选择较稠的液体 比如酸奶米糊等这种厚重的液体 流动较慢 可持续刺激口腔 令患儿出现上下唇动作和吞咽动作。等患儿饮水能力提高后 再逐渐减轻液体浓度 直到可以喝水。

  (4)书写训练选择相应的笔:适合手指抓握加粗的笔。